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客觀條件下,石化行業不斷整合資源,降低企業營運成本,青島羅德為您分享行業專家深度分析。
企業必須進行更深層次的結構性調整和戰略重組,優化業務與資產結構以增強核心業務的市場競爭力。在增強內功的同時,積極推進所有制改革與創新,甩掉歷史包袱,為實現企業的全面脫困創造條件。
01產能嚴重過剩、同質化競爭,行業已進入漫漫寒冬
中國的化學工業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市場規模已經從2000年的1.6萬億元人民幣增至2014年的7.4萬億元(年均增速12%),是全球第一大化工市場。但是,目前行業面臨著深遠的結構性變化和嚴峻的挑戰。
基礎化工品行業產能嚴重過剩。過去幾年中國化工市場需求穩步增長,從2010—2014年的5年間增長了40%;預計到2020年,中國化工市場的需求增量會占據全球增量的60%,是世界化工行業增長的最重要引擎。雖然需求隨著國民經濟的增長穩步提高,但是產能的增速遠遠超過需求增速。如圖所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以及聚氯乙烯(PVC)的產量在過去幾年出現快速增長,造成現有產能遠遠大于市場需求。這些快速甚至盲目的擴張帶來了嚴重的產能過剩,像丙烯酸、環氧氯丙烷等產品甚至出現了40%~50%的過剩產能。
行業集中度低,企業規模偏小,市場過于分散。目前在全國的2萬多家化工企業中,大型企業(化工業務銷售額超過100億元人民幣)僅占到了總收入的10%左右,超過90%的企業為年銷售低于5億人民幣的小型企業。這些小型企業的收入總和僅占到整個市場規模的40%左右,余下的市場由中型企業瓜分。雖然政府鼓勵行業整合,但考慮到社會穩定等因素,一些經營不佳的企業很難被立刻關停,因此市場過于分散的局面短期內難以得到改善。
同質化競爭嚴重。大多數國內企業并不具備自有技術,生產工藝和產品技術嚴重依賴第三方(如設計院或國外企業)授權——這導致同一行業中多數企業采用完全相似的技術路線和加工工藝。由于缺乏技術能力,后期對技術的升級和改進也較少,因此技術差異化很低,導致成本結構相似。市場中的競爭主要通過激烈的價格戰,行業利潤很低。另外,國內企業以生產大宗產品居多(例如通用型的樹脂、彈性體等)。市場與研發能力的不足使得企業難以了解客戶需求,為其開發定制化的高端產品或特殊牌號,因此難以通過產品的差異化獲得更高的價值創造。
供大于求以及同質化競爭導致的難以逆轉的行業結構性變化。該變化主要表現為原先由成本較高的國外供應商決定的市場價格(進口平價),現在轉為由生產成本更低的國內邊際生產商的現金生產成本所決定(國內生產成本定價)。同質化的競爭更造成了生產企業只能以相似的生產成本向市場提供相同的產品,由此引發價格戰而造成行業整體利潤微薄。近年來對苯二甲酸(PTA)產能迅速擴張,曾經主導市場價格的國外生產商由于成本較高被擠出中國市場。但是留在市場中的國內企業開展了殘酷的價格競爭,導致行業利潤大幅度下降。這就是2014年石化行業的利潤同比2013年下降了約8%,很多企業出現大規模虧損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如何應對行業困境、提升自身的行業競爭力已經成為企業面臨的嚴峻問題。
過剩的產能、高度分散的市場格局以及嚴重的同質化競爭削薄了全行業的利潤。大量企業出現了嚴重的虧損,行業進入前所未有的“寒冬期”,而且這種嚴峻的形勢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很難發生根本好轉,這主要是由于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過剩產能的消化需要較長時間。過去化工企業通常通過新增項目的增量來盤活存量,這在行業整體快速增長的背景下是可行的,但在行業增速放緩后,這樣“飲鴆止渴”的方法已經不再適用,而且會造成更加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
技術升級乏力,行業結構與供需關系可能快速惡化。以己內酰胺為例,該產品原來利潤十分可觀,大部分生產企業都能夠獲得超過15%的利潤率。但近幾年中國企業通過對引進的國外生產線進行研究和消化吸收,突破了己內酰胺生產的技術壁壘。在看到不錯的產品利潤率后,大量中國企業競相開始建設新產能,已經從2013年之前的供小于求達到供需平衡。根據現有的擴產計劃,未來5年的年均產能擴張率會超過20%,很快就會形成嚴重的供大于求狀態。產品利潤的急劇下降,迫使行業領先企業DSM已將該業務剝離,僅保留下游高利潤的材料板塊,而中國企業更已是“哀鴻遍野”。因此,僅僅依靠暫時的供小于求和生產技術壁壘的保護,無法獲得可持續性的競爭力,重蹈價格戰的覆轍只是時間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