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事故屢有發生,任何一家工廠企業簡歷完善的機制體系防范企業生產安全。
作為世界老牌重工業強國,德國企業有什么經驗和教訓呢?青島羅德為您簡單講解。
1從經驗到制度
當越來越多的蒸汽機投入使用,鍋爐爆炸也成了所有工業企業家的夢魘。直到1865年的曼海姆啤酒廠爆炸,德國的產業界對安全生產隱患再也無法容忍。
次年,曼海姆的有識之士創立了一個私人公司--技術調查委員會(TUV,Technischer uberwachungs-Verein),對工廠的生產安全進行研究,并不斷積累技術經驗,從而制定安全生產的標準。
此時,德國的保險業也迅速地認識到,如果它們更加積極地投身于安全評估,那么就可以讓生產的安全風險變得可控,工廠也就可以成為它們穩定的客戶群。
受這種自發的、強有力的經濟驅動,在過去百余年的資本主義發展歷程中,產業發展、安全調查以及保險條款,便逐漸構成了工業的生態體系。然而,早年間,這些只是一個行業內部的規約機制,并未上升到國家的法律制度層面。
西德在1974年頒布了《聯邦排放控制法案》(Bundes-Immissionsschutzgesetz)等相關法律,并在隨后不斷修改完善。法案對于可能發生事故、可能造成環境危害以及其他災難的工業裝置,提出建設、質量和運營的監管要求;并針對不同類型的工廠,作出了區別化的管理規范。
“這些法案,奠定了德國環境責任制度。” 歐華律師事務所德國合伙人、訴訟和規制部主管吉斯貝爾茨博士(Dr. Ludger Giesberts)對《財經》記者說:“當發生事故后,企業要在法庭上提供證據,證明自己的安全管理制度、員工培訓與管理以及操作流程,均符合規范。”
根據德國聯邦環保局的解釋,該法案最主要的原則在于“與時俱進”,即工廠管理者需要使用先進的安全工程設備、安全管理體系以及事故預防計劃。
與此同步,以1971年“綠色和平”組織的成立為代表,環境公民運動迅速發展起來。由此,產業、立法與公民社會之間,開始形成一個微妙的政治張力,不斷推動規范標準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