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現階段原油開采能力有限的國家來說大幅度的囤積原油是一個戰略決策,當然有些區域生產的原油質量也是世界頂級的,進口回來的原油需要進行處理,對于原油所處的石油石化行業是非常大的商機。
數據表明,中國原油進口的來源地還擴大到伊朗、委內瑞拉、巴西等地。為滿足精煉行業產能擴張和國家戰略儲備需要,中國今年的原油進口會再創新高。到2035年,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的能源凈進口國。與此同時,隨著油田的生產日益減少,中國對原油的需求量進口會上升。
按理說,這樣的情況本應該是皆大歡喜,國家省錢了,國內煉油效率改善了,想必老百姓們也可以用成便宜的天然氣,用得起廉價的汽油了。而事實呢?遠不如我們想象的這么美好。
首先,原油價格長期走低對中國來說可能是個喜憂參半的消息,雖然用低價儲備了大量的原油看似撿了大便宜,但這可能會在長期造成更多的消費量,那么最終會使我們生活的環境受到更大的污染。
怎樣平衡能源利用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十三五規劃提出的節能環保措施讓我們已經看出國家對于環境治理的決心,對煉化企業進行重組,產能升級,尤其在煙氣脫硫脫硝項目上,在“三桶油”重組了眾多地煉廠家后,技術能力的提升為環保工程推進做出了貢獻。
此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相關專家表示,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抑制能源消費,到 2030年中國約 75%的石油要靠進口。中國無法承受這樣的能源消耗預期,必須將重點更多地放在核能、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氣上,進而在 2020年前將石油年消耗量控制在 5.5億噸,煤炭年消費量控制在45億噸。如果按照目前的趨勢發展下去,空氣質量將達到難以承受的程度。
隨著油價下跌,中國加快了原油進口步伐。今年年初,中國原油進口量達到創紀錄的高位。市場人士對此感到擔憂。他們認為,當全世界在猜測油價會下跌至每桶 20美元、10美元之時,中國卻忙著儲存原油,不禁讓人擔憂。其實無須擔憂,中國迫切儲存原油有兩點。第一,中國認為原油價格不會長久維持在目前的低位。第二,由于地緣政治的原因,可能會推高油價。
那么,中國創紀錄的原油購買是否表明油價已經觸底了呢?其實很難說油價是否已經見底,但這確實為目前的低油價設定了下限。因為如果油價下跌,中國會繼續大量購進原油并繼續補充戰略石油儲備。
我們的能源的利用為環境帶來的損害同時,原油處理的相關廠家以及技術部門應該思考如何提升相關技術水平。